3月12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第41場疫情防控新聞發(fā)布會,通報了廣東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工作情況,重點介紹了廣東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的近期工作進展情況。
“廣東制造”科技產品在戰(zhàn)疫中發(fā)揮作用,廣東高科技企業(yè)研制的病毒檢測試劑盒已在26個國家使用,并向伊拉克、伊朗、日本、秘魯等國家捐贈超過8萬人份。
結束疫情 6月可期
國際疫情引起廣泛關注,國內如何防控境外輸入?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認為,現在國內很多省份都是零增長,證明在聯防聯控的機制下,疫情得到較好控制。但是現在慢慢轉化為境外輸入,新冠肺炎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癥狀,要在隔離過程中檢測才能發(fā)現。
“要按照赴境外人員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引來考慮,應該做核酸檢測,因為現在核酸檢測準確性提高很多。”他判斷,疫情在6月可能結束,前提是其他國家都像我國一樣,對新冠肺炎疫情給予國家層面的重視。但一些國家并沒有重視新冠肺炎的危害性、傳染性,若不進行強烈干預,疫情結束時間可能還會延長。
世衛(wèi)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全球大流行”,這是首個冠狀病毒傳播引發(fā)的全球大流行。
鐘南山認為,世衛(wèi)組織把新冠肺炎提升到“大流行”,就是希望各國都采取措施去預防疾病。各國應該聽從世衛(wèi)組織呼吁,都能動員起來。其中意大利和韓國都已開始行動,韓國新增病例近日下降得比較明顯。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做,疫情在6月結束,還有可能實現。
部分疫苗即將進入動物攻毒保護試驗
“我們堅持疫情防控和科研攻關兩手抓、兩不誤。”省科技廳副廳長龔國平透露,廣東組織多家科研機構、企業(yè)并行開展腺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研發(fā),取得階段性進展,免疫動物產生了抗體,部分疫苗即將進入動物攻毒保護試驗和安全性評價。
廣東以臨床救治為核心導向,積極推動磷酸氯喹、氫氧混合吸入氣等規(guī)范性使用,提高救治能力。針對重癥、危重癥治療,采取康復者血漿等先進治療方式,積極推動中藥用于臨床治療。
其中,肺炎1號方除在全省定點醫(yī)院使用外,還向湖北省10家醫(yī)院捐贈2.6萬包。在檢測診斷產品研發(fā)方面,目前國家已審批通過的16項檢測試劑中,廣東占了5項;還有5家單位研發(fā)的8個檢測試劑產品已納入應急審批通道;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研制咽拭子采樣機器人,提高采樣質量。
龔國平說,我省已研發(fā)出多款可重復使用的民用口罩,如有機硅烷口罩、重離子濾膜口罩、聚四氟乙烯濾膜口罩、納米銀抗菌口罩,經相關機構檢測,可連續(xù)使用7天以上,滿足社會需求。
境外抵粵需如實申報
自2月16日以來,我省新增報告確診病例數維持在個位數,123個縣區(qū)連續(xù)14天無新增確診病例,占比96.09%。云浮一直無確診病例。珠海、韶關、河源、惠州、汕尾、江門、陽江、湛江、茂名、肇慶、清遠、潮州、揭陽、梅州等14地市在院確診病例都已出院。
“我省防境外輸入的風險增大。”省衛(wèi)生健康委副主任周紫霄在會上介紹,雖然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但我省防控任務依然艱巨。目前,我國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85例,自3月6日以來,我省無省外及本地病例,但已累計報告6例境外輸入病例。
按照防控指引要求,赴境外人員要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做好個人防護。抵粵或返粵人員,需如實填報健康卡,如有不適癥狀,應自覺申報,配合做好入境、檢疫等工作。
“如實申報健康狀況非常重要,從昨天深圳報告的境外輸入病例可以看出,因為患者如實申報了健康狀況,一到達口岸就進行了規(guī)范處置,患者本人得到及時救治,同時也盡可能減少了密切接觸者,最大程度保護了家人、朋友等周邊人的安全?!敝茏舷稣f。
新冠病毒現“真貌”
近日,深圳科研團隊有新突破,首次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描繪了滅活新冠病毒的真實形貌。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院長劉磊介紹,冷凍電子顯微鏡是一種可以觀察被快速凍結到負196度“活”的蛋白、病毒等生物樣本的電子顯微鏡。它可有效避免常溫電子顯微鏡對生物樣品的脫水、染色等破壞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持生物樣品生理狀態(tài)下的真實形貌。
他說,疫情發(fā)生以來,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與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第一時間成立研究團隊,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工作。
3月1日,該研究團隊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分析技術,首次觀察到了經滅活后的新冠病毒的生物結構狀態(tài),特別是捕捉到了新冠病毒侵染宿主細胞的一個重要中間狀態(tài)——病毒正處于識別和附著宿主細胞并準備與細胞發(fā)生融合時的狀態(tài)。
“經國內外文獻檢索,這是科研工作者首次在冷凍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新冠病毒全病毒入侵細胞的真實狀態(tài)。”劉磊說,這一研究成果,為新冠病毒的識別、鑒定和臨床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礎,對推進疫苗和藥物研發(fā)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AI診斷有望“云支援”全球
在疫情防控時期,怎樣讓一線醫(yī)務人員盡早、盡快、盡可能準確地診斷新冠肺炎?與核酸檢測相比,通過胸部CT和X光片可以較快地對新冠肺炎進行初步診斷,但傳統(tǒng)人工閱片也存在速度慢、容易漏診等局限。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副院長林天歆介紹,團隊基于50萬份臨床影像學大數據,運用深度學習、遷移學習等多種人工智能前沿技術,開發(fā)了基于胸部CT和X光的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tǒng)。
林天歆說,該系統(tǒng)能快速、準確地診斷新冠肺炎,可在20秒內完成1個患者CT圖像的檢測及診斷,準確率達90%以上,相當于一個省級三甲醫(yī)院影像學副教授的診斷水平。
目前,該系統(tǒng)已經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生物信息中心云平臺線上部署,并已在廣州、武漢、安徽、新疆喀什地區(qū)等地測試使用,接下來將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應用。隨著全球疫情蔓延,境外機構也可以通過云平臺連接到該系統(tǒng),分享技術和交流經驗,為阻止疫情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蔓延作出中國貢獻。
ACE2人源化小鼠為疫苗研發(fā)提供支撐
廣州再生醫(y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建立新冠病毒受體ACE2人源化小鼠動物模型,為藥物、抗體和疫苗研發(fā)提供了支撐。發(fā)布會上,廣州再生醫(y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研究員吳光明分享了這項科研突破背后的故事。
吳光明說,新冠病毒是通過一種酶,簡稱ACE2,來感染人類;小鼠也有這種酶,但和人的有較大差異,導致小鼠對新冠病毒不易感。通過轉基因的方法可以在小鼠表達人的ACE2,能夠較快獲得易感小鼠。
具體而言,科研人員通過基因敲入技術,用人類ACE2基因替換掉了小鼠的ACE2基因,使小鼠只表達人的ACE2蛋白,成為新冠病毒易感動物?!癆CE2人源化小鼠經過鑒定,確認在腸道、肺、腎等多個組織器官中有準確高效表達,是一個較理想的動物模型?!彼f。
吳光明說,ACE2人源化小鼠是研究新冠病毒感染機制、藥物篩選和疫苗開發(fā)等領域的理想動物模型,有助于解決當前缺乏有效的、規(guī)模化的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困境,“我們后續(xù)將大量生產,供給抗疫科研工作一線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