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橛這個名詞,可謂是比較少聽,但是在東莞卻是街知巷聞的美食。
橛者,東莞人稱之為一小段。麻橛是東莞春節(jié)前的傳統(tǒng)小食。祖母(阿嫲)多在制作炒米餅時,隨手先做一些,給孫子解饞,人們戲稱是“阿嫲從炒米餅中,割出一些米,給小孫子吃”的小食,訛稱麻葛。其做法如中國民俗學家容媛(容庚妹妹)在1939年“元旦后三日寫于東莞”的 《東莞舊歷年例》 說:“麻葛,以黃沙糖煮炒糯米粉,熟時切成欖尖形。”
麻橛常常在炒糯米粉中,拌入炒花生(研碎),更有芝麻。一粒粒麻橛大小相近,若2—3公分長,如欖尖形,即菱形。其色如麻。一把麻橛在手,往往相桑相連,成方勝(四方端正)圖案。菱形相套,中國民間稱為方勝圖案,用于建筑(窗欞)、什器、服飾,婦女用作首飾,寓意為方正無邪,同心合意,優(yōu)勝吉祥。因此春節(jié)期間麻橛成為東莞人互相贈送的小食,互祝吉祥如意。